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。流感病毒分为甲、乙、丙三型。
临床症状:发热(可达39至40度),头痛,全身酸痛,乏力,咳嗽,咽痛、呕吐等。
传播途径: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,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。
预防措施:
1.接种流感疫苗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。
2.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,注意保暖。
3. 增加户外活动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力。
4. 多饮水、多吃水果,适当补充维生素C。
5. 注意通风,居家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三次,每次半小时以上。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。
6. 注意个人卫生,要勤洗手。
支原体肺炎
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。
临床症状:以发热、剧烈咳嗽等为主要症状。
传播途径:通过飞沫传播,在咳嗽、打喷嚏、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会携带病原体。
预防措施:
1.少吃高蛋白、高脂肪、高糖的食物,多吃多汁的水果,少吃反季的水果,更不要吃快餐及油炸等垃圾食品。
2.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注意室内通风,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、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。
3.合理膳食,保障睡眠、保持运动,养成正确的运动和生活习惯,增强免疫力并提高体质。
水痘
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传染性很强。
主要症状: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0-21天,主要症状是皮肤及黏膜上分批出现小红丘疹、疱疹而后结痂,脱痂后大都不留疤痕。
传播途径: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、衣服、用具等也可能被污染。
预防措施:
1.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、最经济的预防措施。
2.尽量不要去人流密集的场所,平时多喝水,每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3.如要外出,要佩戴口罩,防止鼻腔和口腔接触病毒而导致发病。
流行性腮腺炎
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,亦称“痄腮”,秋冬季节容易发生。主要通过飞沫传染,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,传染性强。
主要症状: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是14-21天,主要症状是发热,两侧或一侧腮腺肿大、疼痛。
传播途径:由接触或飞沫传染。
预防措施:
1.及时接种疫苗。
2.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。
3.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。
4.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。
家校共行 保驾护航
1.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勤用肥皂和流水洗手,特别是外出返家后、咳嗽或打喷嚏后,要洗手或手消毒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;不随地吐痰,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水杯、餐具等物品。
2.规范科学地佩戴口罩。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、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科学规范的戴口罩,谨防感染。
3.保持环境整洁卫生。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环境清洁,勤换、勤洗、勤晒衣服和被褥;在保证室内温度的情况下,每日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清新,通风期间要做好自身保暖。
4.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加强身体锻炼,保持心态健康;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,注意保暖,避免着凉;合理膳食,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,多喝白开水,禁食生冷、不卫生的食物。
5.避免交叉感染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、通风不良的区域,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亲密接触。如必须外出时建议要佩戴口罩,做好自我防护,并注意及时更换。周末要保证孩子能够在家充分休息,尽量减少外出探亲、购物、娱乐等活动。
6.加强健康监测。提高自我健康监测意识。若出现发热、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时,杜绝带病上课,患者应居家休息,并注意个人及家人的防护。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如果症状较重或加重时,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,尽早前往医院就诊,开具诊断证明,不要盲目用药、跟风用药。
7.及时上报。请及时将诊断结果告知班主任,如果诊断为传染病请在第一时间如实将诊断结果告知班主任,所有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痊愈复课证明均认可(特殊规定除外),不要瞒报、谎报,以免使传染病毒蔓延,影响其他学生的身体健康。
冬季传染病种类繁多,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,做到早发现、早隔离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。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健康、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。